
終於來到聞名已久的伯利恆了。我們於等候退房的時間,再徹底的在酒店逛一遍,才發覺這酒店的裝飾頗四典雅,而吸引我的卻是卻在牆上的畫,技法並不是特別高,所運用的物料也不是太特別,但卻充滿童趣和童話味,同時更帶有地方色彩,令觀賞者愉悅。最重要的是和我現時所運用的一些創作物料有些類近。



Bethlehem Inter-continental hotel裏外一景
一切準備就緒後,我們來到伯利恆的野地守聖餐。因為伯利恆又謂「大衛的城」,是耶穌基督的誕生地。伯利恆雖在地理上佔有優勢,但仍是一個寂靜無名的小村落,後因耶穌的出生而聲名大噪。我們首先探訪的是伯利恆的野地,因為天使報喜訊的第一個受眾就是在伯利恆野地的牧羊人。我們先在野地守聖餐,然後就到一個岩洞裏參觀。岩洞裏設有一些崇拜時用的壇和桌椅,在洞上空鑿了一個星星圖案,應是象徵耶穌的出世,有神的光照着。
伯利恆的野地堂一角
之後再進入牧羊堂參觀。這牧羊堂內裏的設計也很簡潔,以羅馬型的設計為主,以站立的天使環繞着圓拱的天井,好像向神讚頌、又像向人宣講耶穌已降生的大喜消息呢!我們應牧師的建議,在牧羊堂裏圍成一個大圓圈,也來唱詩讚美神:原來在這環境唱歌,而不需用任何音響輔助之下,歌聲也是如此的嘹亮動聽的!
伯利恆牧羊堂外一景
跟着坐十多分鐘的車到達主誕堂。主誕堂建在據說傳為基督出生的洞穴上,而二千年前伯利恆的窮苦人家是於洞穴內建畜棚。根據記錄,最先建主誕堂的為君士坦丁的母親海倫娜皇后於公元323年。不同年代對主誕堂擴建及重修。傳說波斯人入侵伯利恆時,當時的波斯人看見教堂內的一副畫(東方三博士),
畫中人物與他們的服飾相似,於是不予破壤,而令主誕堂得以保存。
相對牧羊堂,這主誕堂的擺設則相當復雜:因為這主誕堂內再有希臘東正教,亞美尼亞教及天主教教堂。故每個教都有其崇拜的儀式或裝飾,於是顯得有些不倫不類;加上人流非常多,更令人感到烏煙障氣呢!進入教堂後首先會看見希臘東正教的拜占庭教堂。
沿樓梯而下,就到達相傳為耶穌所誕生的洞穴,祭台上有一段銘文:聖母瑪利亞於此生下耶穌,祭台下有一顆銀色的十四角大衛之星,標誌耶穌降生的位置。這位置其實並不大,卻擠滿不同教派的信徒不斷湧上前膜拜,有些更把初生的嬰兒放在地上的的星星位置上以蒙神的祝福。這樣一來更是擠湧,我只能匆匆拍完一些相片後就撥開人群,好出去呼吸一下空氣!
以色列街頭
在伯利恆的景點已參觀,我們就坐車離開,往耶路撒冷去。 午膳後,我們就進入死海古卷博物館參觀。我們主要參觀的是展館中以一卷經輪展示的方式的古卷,正被嚴密的保護着。導遊把死海古卷的故事向我們娓娓道來
《死海古卷》在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一世紀期間撰寫及抄成而成,這段時間亦被稱為「第二聖殿時期」。《死海古卷》讓我們更深入了解猶太人的歷史和基督教的背景。《死海古卷》的內容主要分為三個範疇:聖經手稿、宗派手稿和經外書。聖經手稿是由二百多卷經書組成,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的經文;宗派手稿則涵蓋了不同類型的文學體裁,包括聖經評論、有關宗教的法律著作和禮儀文本;經外書所包含的作品則只能靠譯本理解,然而當中有些尚未翻譯。
1947年,《死海古卷》在朱迪亞沙漠的昆蘭洞穴被發現及挖掘。它不但是全球最古老的聖經手稿,也是以色列最重要的文化遺產。《死海古卷》的發現對研究猶太歷史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為聖經文學研究揭開新的一頁,提供了更有力的證據。對於古卷由哪一派別人士書寫或抄寫而成,大部份學者認為有些書卷是猶太禁慾主義派書寫或抄成,即是所謂的苦修派教徒。苦修派教徒跟法利賽人、撒都該人、早期基督徒、撒瑪利亞人和奮銳黨都是在後古希獵羅馬時期,也就是從馬加比家族興旺到第二聖殿被毀期間共同出現(公元前167-公元70年)。
當時以色列的猶太社會就是由這些人士組成。至於另一部分的《死海古卷》,則在其他地方撰寫或抄寫而成,現時收藏在昆蘭的圖書館內。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書卷是由希伯來文寫成,只有少部分是由阿拉姆文和希獵文寫成。而且大多數的書卷都是寫在羊皮紙上,只有很少數的書卷是寫在紙莎草紙上。對於基督徒的我們來說這是一個有力確據,聖經所言都是真的,都是神的話,不是子虛烏有的。
然後我們就隨導遊出去戶外參觀耶路撒冷城古聖城的模型。根據網上的一些資料顯示:模型原本放在聖地酒店,但因酒店現已改建為住宅區,所以如經常有人前往參觀會打擾居民,故近年才將它移至以色列博物館。
這座唯肖唯妙的耶路撒冷模型,是根據大量考古發現,按照第二聖殿時期耶路撒冷建造而成,花了七年的時間收集資料,研究修改,於1966建成的。模型比例為1:50,按比例縮小,一切都以當地石灰石「原材料」製作而成。在模型城製作得極為精緻,既立體又寫實,把聖城的地勢、各個重要的建築物,如大衛塔、希律宮殿、安東尼堡,西羅亞池,甚至劇院、競技場、賽馬車場、水池、引水溝渠、小橋、民房等等,一一展列出來。其中,更可以尋找到聖經上所記載的耶路撒冷聖殿、耶穌最後晚餐、彼拉多審判耶穌和耶穌被釘及被埋葬的地方。
死海古卷博物館外的耶路撒冷古城模型一角
在這具體的模型城裡,我們還可以清楚看到聖殿的設施:無論是聖殿裡的外殿被稱為「外邦人院」的長方形露天庭院,而庭院四週被「所羅門廊」的柱子圍繞,南面的柱有兩層,稱為「王廊」,這些地方是猶太人聚集,也是耶穌在此教導、醫病的地方;或是內殿,包括婦女庭院、以色列庭院、祭司庭院及聖所和至聖所,盡都詳細標繪出來。
在牧師的講解下,我們彷彿走進時光隧道,去到了耶穌居住的時代,親眼看見耶穌所看到繁華熱鬧的耶路撒冷及宏偉壯觀的聖殿。而通過這模型,讓我們對聖殿的所在地、位置和意義也有一個稍為具體的認知。而在我們參觀期間,也見很多當地人帶同子女或是學生到此加強下一代認識自己所居住的城市。
死海古卷博物館之紀念店的櫥窗
之後,車子又把我們帶到離開耶路撒冷不遠,意思為「葡萄園中的水泉」隱卡琳。根據聖經,這裏是耶穌表兄施洗約翰出生地,亦是施洗約翰及其父母的居住地。當瑪利亞從天使加百列中知道以利沙伯年老懷孕後,便趕往探望。
我們首先探訪的是聖約翰堂,施洗約翰堂相傳為施洗約翰的出生之處。現今的教堂建於1675年,內有相傳為施洗約翰出身的洞穴。這教堂是聖方濟各天主教修道院所興建,歷經拜占庭和十字軍時代。根據聖經所言:施洗約翰是最後一個先知,是耶穌的先鋒,在耶穌尚未傳道之先,他已向世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同時耶穌的受洗是由約翰為他受浸的。
聖約翰堂裏外一景
在院子的牆壁瓷磚板,寫在24種不同的語言。文字是由約翰的父親撒迦利亞所吟唱的一首讚頌歌或預言(路1:67-79)。這裏的裝潢與別不同,除了裝潢一貫的簡約外,教堂裏的牆是以藍色的茲磚作修飾,帶有西班牙或是葡萄牙地區的色彩呢!
往拜訪堂途中
跟着步行到到另一山腳拜訪堂(Visitation Church)為傳統認為瑪利亞探望以利沙伯的地點。現在的教堂是於1955年興建,建築正面的馬賽克鑲嵌描繪瑪利亞騎驢子從拿撒勒到耶路撒冷。我們一踏入這教堂,則見到瑪利亞和以利沙伯相逢的銅像。這兩位被神所揀選的女子,好像想把自身所經歷神的一切奇妙作為,懷孕時的徬徨、喜悅和難以置信的心情向對方傾訴。
隱嘉琳(拜訪堂)外
進入教堂裏部,只見天花板上的圖案是以花所構成,簡單得來又清雅;壁畫則是以圖像形式所世人展示這兩位女子的經歷。
隱嘉琳的拜訪堂裏
回來途中,我們除了見到一群拍攝隊在拍攝外,更見很多人手裏都拿着冰淇淋;原來是前面不遠的店子裏正出售當地的冰淇淋,在這炎熱的天氣,吃一球冰涼的冰淇淋是最好的解暑方法。領隊更帶我們到價錢便宜又地道的店子排隊購買,可惜味道美味或是受歡迎的冰淇淋已差不多售完!
排隊買冰淇淋也
最後,我們下榻在Jerusalem Crown Plaza hotel。由於要住三晚,所以我們可以把一些髒衣服出來清洗一下,同時也稍作休息。
Jerusalem Crown Plaza hotel的黃昏
Jerusalem Crown Plaza hotel的晚上一景
另外今天是我生日,領隊表示會有特別安排,我也不放在心裏。誰知吃完飯後回房時,卻發現桌子上有一個大的生日蛋糕和一些碟等;遺憾的是我們已吃飽,又找不到其他團友一起享用,最後只好繆和我一起吃一塊以示慶祝我的生日。